别误会,绝对不是在说我的钱多,而是像说现代人消费如吃饭一般,也许正是这种文化,造成人们越来越贫穷。
我偶尔会提到环保的事情,但是事实上,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,环保已经变成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了。至少绝对不是从少消费开始。为什么?因为那涉及许多人的饭碗。
一个高消费的国家,必然不可避免的要制造许多的垃圾。人平时就与垃圾为伍,垃圾还能用时,就是宝。不能用了,就被人当草。
这些垃圾最后去了哪里我们不知道,并且是有必要被隐瞒的。减去消费者的疑虑以及烦恼,人们才有心情继续消费。有的国家把垃圾烧了,有的国家把它埋了,有些被卖去落后国家了。总之眼不见为净,管它去了哪里。经济要运转,就要靠人们这种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的心态了。
到最后会怎样我们不知道,很多时候,你说人聪明,其实是笨、简单地把问题压后而已。如果到了后面可以解决,那么就没有问题,如果不能,就是一窝熟了。想想金融风暴是怎么来的,大概就是这么来的。
马来西亚曾经尝试过垃圾分类的垃圾桶,但是到最后却不了了之。一则也许人们没有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,二则消费量不及先进国高,所以分类带来的回报不足以抵消开支的问题,并且可能浪费更多人力资源。比如饭菜残渣被细菌分解后可以产生天然气,甚至可以做有机肥。但是如果要从大面积收集这些剩饭,并且产生的天然气还不足以抵消交通运输的开支,那么这种事情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。
人们只愿意付出最低的价钱,垃圾看不见就好了。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较低,心里大概是嘀咕着:“关我屁事!”或“我有什么好处之类的”。技术上的困难使得很难针对谁丢的垃圾多,谁就该多付,对大众来说,同区一律统一价格是比较实际的做法。
话说我自己,电话换了很多个。最可笑的是,换电话的理由居然是买不到电池!行动电话没有电池要怎么用?旧的电话也不知道要扔去哪里,所以都收在抽屉里,丢掉真是可惜,留着也没有价值。或许应该学会把心一横,没用的就丢掉。所以我向来都只买便宜的电话,以前是能打就好,现在是能和电脑连线备份资料就好了,没有把玩电话的习惯。
大概是因为市场流动的关系,加上新电话也不贵,造成如此消费习惯,人们必须不断地支持电讯有关的企业。话说在印度,人们拥有电话的数量,比拥有厕所的数目还要大很多。厕所占用空间大,可以共用,电话不能。这个通讯媒体企业真的是充满奇迹。
倒是电脑,由于工作需求和有一天开着十多个小时的习惯,所以改用了上网本。上网本用电超低,与一盏桌灯差不多或更少,大概是一盏常用白炽灯的四分之一耗电或更少,比之前用的桌上电脑的二十分之一还要少。绝对不是因为计较电费的多寡,事实上购买时可能已经花去了好几年的电费了。如果中途坏了,那么根本就谈不上省钱这回事了,但是我确实很在乎用电的多寡。
反而我有这样的想法,地球上的资源与能源并不属于谁的。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欲望,过度挥霍、消耗,最后必将自食其果。但是人又有另一种矛盾的心情,像以前我有本笔记本,但是都不舍得用,怕它坏掉,常常放在提包里,都在用桌上电脑,结果一次意外,就坏了。所以东西要拿来用,坏了再打算。
甚至连电脑也因为速度的问题,换了两台了。我已经很省,很努力地少消费了,很难想象不努力会有什么后果,丢垃圾的心情对我来说很沉重。如果是在进步的国家,我可能会变成新加坡人口中说的karang guni了。人家新加坡地方小,电脑升级了,旧的就丢在租屋楼下,连操作正常液晶监视器都有人丢掉,在马国是很难有机会看到的(可能早就被人拾去了)。
人们总是说废物利用,但是其实是很难的,没有科技的帮助,废物只会产生更多废物。即使有先进技术,也不免要产生更多温室气体。人类正努力地酝酿一场零排放的工业革命,但是零排放的前提是成本更低,才会受人清眯并获得好评,又要马儿好,又要马儿不吃草。
后记:
“有许多事,人做起来也一样,没有目的,没有好处,只是为了乐趣。”
良辰美景-卫斯理《怪物》六十三页
苹果的魔力
5 个月前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